大明话事人 第723章 政治上的后果

先前倭乱骤起席卷八道,李朝小朝廷的部分殿上臣一直跟随着国王李昖逃亡,而后又被强迫“入辽”,至今还在滞留在宽甸堡。

其余官员尤其是各地官员大部分要么是死于倭寇之手,要么是各自逃亡。

那时李朝对半岛八道的统治彻底崩溃,小朝廷君臣又被隔绝在辽东,所以逃散官员完全失去了主心骨,像是没头苍蝇一样。

而后李朝官场大佬柳成龙返回国内,成为当前国内职位最高的官员,如今又和义兵首领郑仁弘一起在十分安全的大后方西京平壤办公。

故而自然而然的,就有很多逃散的李朝官员又重新聚集在平壤城,围在了柳成龙等人周围。

而且平安道挨着辽东,万一大王殿下过江回国,能第一时间前往迎接。

可以说,聚集在平壤城的这部分李朝官员,都还是非常有“上进心”的人,称得上富有斗志和心气的李朝官场精英。

道理也很简单,像那些已经丧失了“上进心”的官员,早就逃回老家再也不出来了。

但是这些官员做梦也没想到,今天居然会成为天兵平叛的对象。

天兵进城后,并不进行甄别,只挨街挨巷的搜查,只要看到像是两班大人或者官吏模样的直接就砍。

权栗、郑仁弘、柳成龙等顶层人物造的孽,要他们城中全体官员来承担!

其实这帮官员身在局中,死在局中,却完全没有意识到,可能正是因为他们先有意识的聚集,形成了一个小朝廷之外的“副中心”,才会迎来毁灭性的打击摧毁,借口是什么并不重要。

像林泰来这样的穿越者,不会以正统儒家和传统朝贡体系的标准来对待李朝的。

从当初林天帅连杀使节就已经能看出些许端倪了,不过大部分人还没意识到这点,只当作林天帅个性残暴。

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这也是一种降维打击。

在西京之春中,陪着大批李朝官员一起被埋葬的还有数千义兵,本来这些人也该是日后重建朝鲜国官军的骨干。

朝鲜国大王子临海君依旧活了下来,毕竟这是朝鲜国王室成员,天兵保留了最后一丝底线。

但是临海君被当成“叛逆”正式囚禁,顺便给世人充当一个人证。

毕竟临海君是在众目睽睽之下,又在倭寇的帮助下,大逆不道的从天兵的护卫中逃脱出来,悍然加入了反贼权栗的阵营,这根本洗不清楚。

开城幕府中,林天帅根据沈惟敬的“建议”,向新到的第四兵团李昫下达指令后,就在心里做了两手准备。

这日林泰来正在与尹卓然商讨事务,忽然左护法张文送上一封从平安道发来的最新急报。

林泰来看完后,对尹卓然说:“现在平安道无人主持了,你准备去平安道吧。”

尹卓然愣了愣,试探着问道:“无人主持的意思是?柳成龙等人如何了?”

林天帅平平淡淡的说:“肉体意义上的无人,那些人都已经没了。

在平壤城,柳成龙、权栗、郑仁弘等人勾结倭寇企图拥立临海君,形同谋反。”

尹卓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,又下意识的问道:“拥立?先前不是说拥戴么?”

林泰来非常肯定的说:“是拥立没错了!李朝国王还在呢,他们这样做就等于是谋反啊,尤其还勾结倭寇。”

尹卓然叹口气,先前他说权栗有问题时,就已经能预料到后果了,但是情况比自己想象的还要严重。

与林天帅接触越多,越感到令人生畏,天帅的很多思维往往不同于常人,仿佛另一种更高级的物种似的。

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的尹卓然只能说:“某些细节还是有点粗糙了,比如指控权栗勾结倭寇这件事,看起来漏洞百出。”

林泰来答道:“权栗率领所谓义兵从南方全罗道出发,一路上连续穿过倭寇盘踞的忠清道、京畿道,安全抵达北方。如果不是投靠了倭寇,怎么可能做到?

所以他受倭寇委托,救出被我安置在平壤囚禁的小西行长也很合理吧?

然后委托小西行长帮忙,借用地利绕后偷袭馆舍,救出临海君,同样合理吧?”

尹卓然:“”

天帅你真的认为,这些说法很合理吗?

林天帅不耐烦的说:“只有弱者才需要强调合理性,而强者本身就是理!

你也不必多想什么了,抓紧时间去平安道吧!先以维持总会第一副总会长身份兼任平安道维持会会长。”

对尹卓然交待完,林天帅就先回内院休息吃饭。

金顺嫔在旁边服侍,闲聊时随口问了句:“我儿何时可得朝廷册封?”

大概在顺嫔心里,维持会会长这种名头就像是临时工,只有正式获得大明皇帝的册封才是真正的“定心丸”。

林泰来答道:“快了快了!”

经过这么一场西京之春,半岛上旧有的治理格局算是彻底被物理摧毁了,今后就要完全靠自己重新搭建。

于是金顺嫔双眼顿时就亮了,之前天帅的回答一直是“再等等”,今天是天帅第一次表示“快了”,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。

看来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情,让天帅觉得可以进入下一阶段?

金顺嫔有一个优点,很自觉的不与“外臣”接触,所以并不清楚林天帅最近在外面的操作。

如今事情办完了,自然也就没必要继续保密,林泰来便淡淡的装逼说:“平壤城那些官员、义兵企图拥立临海君,都已经清理了。”

金顺嫔听得瞠目结舌,她自然能明白“清理”这两个字的意思,而且还是“都”清理了,这后面的腥风血雨不知多大。

她忍不住震惊心情又问道:“听说柳成龙、权栗这些名臣,都在平壤城?”

林天帅又重复了一遍:“都清理了。”

这情况太过于震撼,金顺嫔也是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,她也没想象到天帅手段如此酷烈。

她心里能感觉到,发生这件事后,自己和儿子顺和君与天帅之间的捆绑更加密切了。或者说,自己和儿子顺和君更离不开天帅的支持了。

遭遇了这样的杀戮,对国家来说算是耻辱了,而且死掉的人谁没有几个亲朋故旧?

所以本国包括国王在内的很多人都会为此而愤怒,完全投靠了天帅的她们母子就可能遭到迁怒。

如果没有天帅的强力支持,她们母子的下场大概只有一死了。

也许这就是天帅所需要的效果?他需要的是绝对服从和忠诚?

林天帅伸手摸着白馒头,长叹道:“只有将这些人清除了,以后顺和君在北方的地位才能稳固。

若让这些旧势力盘踞在平安道,我在时还好,等我回了大明后,顺和君哪能安稳?

故而为了给顺和君扫除障碍,本帅才不惜犯下这等无边杀孽啊,所有罪责本帅一人承担。”

甭管天帅的动机到底是什么,话说到了这个份上,金顺嫔只能低头跪谢道:“天帅洪恩,我母子万死难报,只恳请天帅不要抛弃我母子。”

这意思就是,要是能维持局面,那就维持着。要是不能维持局面,天帅一定将我们母子带到大明去啊。

林天帅今天心情好,心情好了兴致就高,调笑道:“答应多换换姿势花样,就是报答了。”

金顺嫔扭捏着说:“你想换什么花样不答应了?”

林天帅的手松开白馒头,又伸出去点了点小贵妇的嘴唇,“这里,你就一直不肯答应。

哎,本来想着今天就给朝廷写奏疏,为顺和君请封一个公爵,封地在北三道。”

顺嫔咬了咬嘴唇,忍住不适感,下决心道:“都依天帅。”

及到次日,对顺嫔达成完全开发成就、得偿所愿林天帅传令各纵队主将,到幕府议事来。

如今大后方基本平定,粮草积蓄充足,又有新的兵团即将抵达,也该考虑对汉城的攻略了。

如果再拖延下去,也不知道皇帝能不能受的了。

关于平壤城发生的事情,在天帅的严厉封锁命令下,被关在宽甸堡的李朝君臣并不知情,还是在不停的向朝廷上表祈请天兵南下。

尹卓然这个使节在年前弃官,并逃回国内后,朝鲜国王李昖经过朝廷同意后,又派了吏曹判书李德馨赶赴京师当使节。

经过指点后,李正使大致也摸清了大明朝廷脉络,所以没怎么去主客司,也没怎么去兵部,就只找东阁大学士兼管部礼部尚书李春苦苦哀求。

因为礼部主客司和兵部都是林泰来的党羽当家,找他们无异于与虎谋皮。

而李春李阁老则是林泰来对家那边的,才是有可能反对林泰来行为的人。再怎么说,礼部尚书主管对外事务,也算专业对口。

而且大明朝廷围绕左都御史孙丕扬的去留问题,正在进行激烈交锋。

这是去年年底大战的“余波”,林党要驱逐孙丕扬,而林党对家的人要保孙丕扬,正需要对林党进行反击。

所以若能搭上林党对家的顺风船,或许可以催促林泰来起兵南下。

位于风暴中心的左都御史孙丕扬在这时候,突然上奏疏猛烈抨击林泰来。其中言辞之激烈狠毒,超乎之前所有的弹劾。

先前最大林黑钱御史也不过就是说林泰来“怯懦畏战”,但这次孙总宪却直接抨击林泰来“拥兵自重,蓄意养寇,有不轨之意”。

这样的弹劾可以说就是你死我活,完全没有任何余地了,也不知道孙总宪受了什么刺激和压力。

明眼人其实也都能猜得出,孙总宪这种拼命拉着林泰来自爆的样子,可能是万般无奈之下的亡命自保之策。

面对孙总宪这本奏疏,内阁必定不能轻易处置,要仔细议论,所以今天内阁诸公又一起坐在中堂开会。

某些阁老看了看首辅赵志皋的气色,不禁再一次失望了。

按道理说,换季的时候是老人家最容易生病的时候,可是过年就是古稀岁数的老首辅为何看起来依然健康?

赵首辅也不绕圈子,直接开口道:“孙丕扬对林泰来的攻讦过于刻毒,却又全无实证,我看可以视为污蔑构陷。”

东阁大学士李春也知道,孙丕扬之所以上了这样的奏疏,是因为他在外朝快撑不住了,所以故意将问题“上交”。

所以他在内阁中必须力保算是同党的孙丕扬,不然的话,后果不堪设想。

“何谓全无实证?”李春开口道,“林泰来长时间盘踞开城,对百里外的汉城视而不见,这难道不是事实?

另外林泰来行事疑点甚多,例如这两月将大量粮草调往已经没有倭寇的咸镜道积聚,疑似私自募兵养兵,说他一个似有不轨有何不可?”

李春这个指责在明面上看,是非
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